走进扶贫的故事
发稿时间:2020-12-16 阅读: 来源:西南区域 【 字体:

无论是否刻意,世界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故事,或悲或喜,或跌宕起伏或平铺直叙。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成为故事的角色,经历故事的起伏。妙就妙在无论在故事中扮演什么角色,我们总能从自己的视角中体会到人生百味。

这是一个关于精准扶贫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屡见不鲜。

我是华润置地建设事业部装饰西南党支部的一名普通党员,10月末有幸参加了支部和社区党委联合共建的精准扶贫活动,故事由此开始……

一、蜀道难的故事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阿尼村--此次扶贫的目的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交汇处,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距离成都574公里。因雨季泥石流,道路中断,扶贫小队只得从成都出发,绕至云南昭觉,再至阿尼村,漫长的12小时路途中,我第一次见识了蜿蜒崎岖、道路狭窄的盘山公路,第一次感受了飞沙走石、坑坑洼洼的黄土路,第一次胆战心惊的体验了“90度直角”山路。

从云南到大凉山的路途中,所见之境无一不是险峻、陡峭的高山,在起起伏伏、东倒西歪中,我不经感叹,筑路者能在如此地势中修建起一条条道路,搭建起偏远山区连接外界的纽带,打通的不仅是行车之路,更是发展之路,脱贫之路!


二、的尔曲的故事

到达阿尼村,我们给阿尼村小学的小朋友们带去了文具、衣物和学费,小朋友们也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画的“我的梦想”。问到小朋友他们画的是什么时,也许是年纪太小,还理解不了“梦想”这个词,又也许是汉语不好,表达不出来,小朋友们都害羞的转过了头,可是他们的画笔下分明是五彩斑斓的世界。

因条件有限,阿尼村小学只能容纳1-3年级的学生,想继续上学只能走20里的山路去乡小学,可是在村里上学不用交费,到乡小学就要交每年880元的费用。而阿尼村依然有因为这880元无法继续上学的孩子,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这些孩子送去学费。

的尔曲是这些被资助孩子中的一个,她是家里的老大,上有80岁爷爷,下有5个弟弟妹妹,全家只靠父亲一人种地,但是贫瘠险峻的高山上能种出什么作物,只能种点玉米荞麦勉强维生。去到她家里时,我看到的场景就是妈妈背上背一个,左手抱一个,右手牵一个,腿上还缀着一个。的尔曲因在乡小学上学不在家,母亲不通汉语,父亲只会一点,于是请来了会说汉语的父亲的堂弟。交流中,堂弟告诉我们,自己早已通过外出打工脱了贫,盖了房子,只生了两个孩子,都送到别的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去了。问及的尔曲父亲的情况时,堂弟无奈道:“我叫他出去打工,跟着我干,他不肯啊,现在种地哪里够吃啊!”。或许深知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去,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的尔曲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年年获学校三好学生称号。当提到的尔曲成绩时,一直沉默的母亲拿出一个裹得很紧的蓝色塑料袋,一层一层打开后全是保存完好的奖状。

第二天,我们辗转找到了周末借住在镇上舅舅家的的尔曲,小姑娘很害羞,但很爱笑。扶贫小队问小姑娘有没有特别想要的东西,小姑娘这次没害羞,笑了:“想要学习辅导资料!”

每个梦想都值得我们去守护,每个孩子都值得我们去呵护。或许我们已经没办法改变上一代,但是我们可以帮助这群孩子在新时代重新定义自己的一生。

三、第一书记的故事

沈书记是阿尼村上一任第一书记,今年一月因为病痛退了下来,在县上的税务局工作,但这次前往阿尼村,沈书记忍着病痛,执意跟我们上了山。

沈书记的家乡就在美姑县,大学毕业后分配回了这里,后来当了阿尼村的第一书记,沈书记说:“以前都是这样,从哪里出去的就要回到哪里去,我没有什么理想,留在这里也是为了圆自己的一点情怀吧”。

走在村里,遇到的所有村民都会上前来跟沈书记打招呼,沈书记说着一口流利的彝语与他们寒暄,我问沈书记是本来就会彝语吗,沈书记说:“是来了这里才学的。”

和沈书记一样的驻村干部还有3位,但沈书记是当时唯一的女干部,也是唯一会彝语的。坐在以前“起居办公一体化”的简陋小院里,再见以前的“老战友”,沈书记开怀地笑了:“他们三个从来把我当男的使唤哩,我老公经常吃醋,说我陪他们三个的时间比陪他长多哩!”

驻村期间,沈书记一直从自己不多的工资里面拿出一笔钱给村上的老人买米买油,送钱送物,每个季度送一次,从未间断。

又说起村里的小朋友,沈书记难掩唏嘘,她告诉我们村里很多单亲家庭的小朋友,一是一些小朋友的母亲产后未能得到很好的照顾,二是彝族有个传统,两个人发生激烈争执,一方可能自杀自证清白。她说只希望孩子们能接受教育,走出这里,改变自己的命运。当年村里的小学刚盖起来,老师是一个公益组织派过来支援的,因为一些误会,公益组织要撤走村里的老师,沈书记不能让刚刚读上书的孩子又没书读,就这样,她又成为了孩子们的老师。沈书记说:“回想那段经历,真是我人生中一段苦乐交织的经历,除了备课、上课,孩子们每天都缠着我,让我教他们唱歌。”

现在村里的很多人家都住上了政府集中扶贫盖的新房,沈书记回想当年政策刚实施时,她拿着政府出台的征地补偿政策上门,一些村民不知从哪里听来外面卖地都是高价,不提高标准不肯罢休。终于有一天,沈书记接到一个村民的电话,扬言要伤害她的人身安全。沈书记家里人听闻吓坏了,一定要她不干了赶紧回家。沈书记只是笑笑:“没事的,他们只是在跟我撒娇呢!”

当初如何艰难,如今就如何淡然,我未曾在沈书记脸上看到除了亲切平和的微笑以外的表情,我也从未感受到过如此强大的内心并且由衷地敬佩这样的灵魂。

四、谢叔的故事

谢叔团队是同扶贫小队同行的志愿摄影团队,谢叔是这个团队的发起人。他今年已经65岁了,是个地地道道的摄影爱好者。10年前,谢叔扛着相机寻找大山,偶然来到阿尼村,看到眼前破败的房屋,泥泞的道路,赤着脚像在泥里打过滚的孩子,未圈养和村民生活在一处的牲畜……谢叔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不知不觉,这一做就是10年。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自己的团队到引入社区党委力量,到现在社区又带动企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这个队伍也资助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圆了上学梦。下山的路上,谢叔望着对面的山脊,感叹道:“当年还没公路,我们就一步一步的上山,现在路也修起来了,真是不容易呀。”

今年是社区结对帮扶阿尼村的最后一年,但就像在结对座谈会上社区同志说的:“虽然结对帮扶四年期结束了,但我们的亲戚关系不能断。孩子们的上学问题解决了,我们可以把阿尼村的土豆、荞麦这些特产带回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并购买,让城里人也尝尝咱天然无机的农产品。”“是呀,现在我们美姑县正在建冷链物流基地,说不定过不了多久我们村的黑猪肉也能送往全国各地了呢!”一个故事结束了,另一个故事才刚刚开始……

这是一个走进扶贫的故事,也是一个走进希望的故事……